男子阻止插队,反被扇耳光,这是哪门子道理。10月8日,南京禄口机场发生这样一幕:当事人戴先生在值机排队时遇到一家人前来插队,便上前理论,不想反被这一家人又打又骂。最终警方介入调解后在线网上配资平台,涉事双方在民警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:打人方需向受害乘客公开道歉,并一次性赔偿3500元,另支付其改乘高铁至北京的530元费用(总计4030元)。
令人没想到的是,当得知赔偿金额时,打人者情绪崩溃,其配偶在一旁低声下气求谅解,与插队时的嚣张跋扈判若两人,戏剧性的态度反转,让该事件荒诞感十足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插队的情况,而插队者从不缺“理由”。超市里,有人会说“我就买一瓶水,很快的”;高铁站,有人会辩解“记错列车班次,就快来不及了”;甚至在奶茶店,也有人以“赶时间”为由,试图跳过长长的队伍。这些借口看似充满“人情味”,实则是将个人需求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的自私表现,是将公共秩序当作可随意践踏的“弹性标尺”——买水再快,也不能剥夺排队者的时间;急着上车,更该通过“绿色通道”等正规途径解决。即便是真的有紧急情况,也应先与排队者沟通协商,获得理解,而非强行“加塞”,甚至用暴力欺负制止插队的人。
公共空间的秩序维护,从来都是“双向奔赴”的结果。它既需要执法者用刚性尺度来守护底线,也需要每个个体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行为自觉。南京禄口机场的两记耳光与4千元的赔偿,终究是一堂昂贵的文明课:插队看似能争得几分钟的先机,但终究以道德失分为代价;掌掴或许能发泄一时怒气,最终仍将在法律的审视下承担后果。
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“守序者”,少一些戾气,多几分尊重,公共空间的文明与秩序也将更加稳固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策划/刘丹 覃淋
文/袁蓠芊
主播/侯萌
视频/郭睆秋
剪辑/贺琰竹
编辑 何涛
二审 李劼
三审 刘丹在线网上配资平台
恒瑞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